2025年6月10日晚,硕3121班在涵英楼5-5125会议室开展了一场聚焦当代年轻人热议的“Kidulting”现象的心理班会。 心理委员贾舒淇从专业心理学视角深入解析了这一现象的本质与影响,同学们共同探索如何在肩负成人责任与守护童真向往之间找到健康的平衡点。

首先,贾舒淇清晰界定了“Kidulting”的概念:它并非简单的“童心未泯”,也不是发展停滞的“巨婴症”,而是“Kid”与“Adult”的融合。她向大家指出,这一现象的本质是成年人对童年未满足需求的补偿机制,更是当今年轻人在现实压力与“隐性失权”状态下,意图通过“童趣消费”构建替代性权力、补偿服从者角色,并在虚拟或现实中重塑个人及集体身份认同的独特方式。

随后,贾舒淇从相关心理学角度剖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因。

接着,贾舒淇进一步带领大家辩证分析了Kidulting的双面性。这一现象的积极之处在于能有效缓解压力、帮助重构自我认同、增强社群归属感,但它也有潜在风险,如可能诱发非理性消费、加剧逃避责任与现实的倾向、导致实用功能退化与资源浪费等。贾舒淇向大家强调,Kidulting本身并非全然积极或消极,更多是成年人在成长压力下的一种适应性策略,其核心在于“度”的把握。为此,她提出了实用的平衡建议。第一是化玩为创,将童趣转化为创造力(如用乐高模拟工作模型),解压同时赋能现实;第二是保持理性消费,设定预算与购买频率,警惕物质依赖;第三是设定责任锚定,坚持“先责任,后童趣”,如每日完成一件“厌恶任务”再享受乐趣,实现“玩有所获”。
通过本次心理班会,大家更加深入地理解了“Kidulting”这一流行现象背后的复杂心理图景,同时也找到了一把进一步理解自我、关怀内心的钥匙。在学业、科研以及就业压力下,适度的“退行”并非成长的倒退,而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心理充电站”。把握好“成长”与“童真”的平衡之道,助力我们在拥抱内心童真以获取慰藉和力量的同时,始终扎根现实,勇担责任,成长为更加坚韧、完整且富有创造力的成熟个体。
图|王小淑
文|贾舒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