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西安日报2015-11-11 8版
关注中亚留学生探究中亚文化
交大教师肯定学生们的研究具有创新性
■记者拓玲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开启,中亚地区无疑成为各界瞩目的焦点。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的学子们,也将他们的目光转向这里。交大外国语学院英俄31班的十多位本科生日前发起了一项题为《“陕西村”视角下中亚文化现象研究》的项目。
明春走进“陕西村”实地考察
项目负责人赵丹阳说:“我们交大是‘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战略的发起院校,如今,我们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已经感受到中亚地区的大学与交大的频频合作。这次发起这项研究,旨在通过对中亚‘陕西村’的留学生研究,为陕西与中亚国家建立文化技术贸易往来提供契机,为双方开展区域性经济文化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人文基础,也对不同区域教育发展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赵丹阳表示,项目灵感来源于在俄语课上,老师讲到“陕西村”这一文化现象。“在这个村子里,全村人都说着陕西话,而他们走出村又会说俄语,还在离中国那么远的地方保留着诸多陕西文化习俗,真的很神奇。加上校园本身就有来自‘陕西村’的留学生,大家特别想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家乡,更想探寻中亚留学生群体来陕西留学的文化同源性,与中亚文化认同感。”赵丹阳说。
这个项目计划用一年时间完成,即日起至明年1月,丹阳和全班同学将开始着手交大中亚留学生的采访调研与信息整理。一方面,他们将结合交大国际处、学生处等部门的信息档案,整理中亚地区来交大留学学生的生源地,历年学生数量及其动态变化数据;另一方面,通过调查问卷及面对面采访,深入了解中亚留学生动态,包括来陕资金支持、学科选择、对交大教学的满意度、生活状况、往届生毕业去向等内容。
随后,学生们将把调研的脚步扩展至我省其他高校,了解整个陕西省范围内的中亚留学生现状,以及陕西各个高校之间留学生的交流情况。调研期间学生们还将邀请到我省研究“陕西村”文化现象的著名学者陕西师范大学王国杰教授走进交大,为交大学子进行中亚文化研究报告分享。明年春天,英俄31班还将派出学生们同指导老师一起,前往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陕西村”,进行实地考察,探访当地民生民情,完善调研结果,最终形成一份具有科研价值的研究论文。
为在陕中亚学子建立交流圈
作为英俄31班的每一位同学,大家对能够参与进如此有意义的一个项目都感到非常荣幸。学生薛冰说:“我们专业是交大唯一一个学习俄语的专业,全班同学今年西洽会的时候,都参与了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教育合作交流会的志愿服务工作,虽然当时工作很辛苦忙碌,但当我们真的见到了中亚国家的朋友,觉得非常亲切友好,这次志愿服务也对我们个人语言及各方面能力有很大提升。参与此次研究项目,也是为了增进我们与中亚学生的感情交流,助推陕西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进一步发展建设。”
就在记者采访时,学生龙芳正在学校大力宣传他们的研究项目。龙芳说:“目前,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石油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都有许多中亚留学生。我们在做研究的同时,还想为所有在陕西留学的中亚学生建立一个类似微信朋友圈的一个平台,便于留学生今后在学习、生活上互相交流。从‘陕西村’考察回来后,我们还会把此行的体验感受、所见所闻在校内与大家分享,也让更多无法亲自去调研的交大学子了解中亚国家及其文化。”
期待研究成果助推留学生教育
对于学生们发起的这项研究,英俄31班的老师彭玲也非常支持。彭老师说:“习近平主席讲的五个相通中,我认为,民心相通应该是基石,可为四个相通保驾护航。国之交在于民相通。而陕西是个教育大省,其历史悠久,文化教育资源深厚。尤其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中亚‘陕西村’这一异域陕西移民群体,其至今乡音未改,群体不散,不仅是研究古文化的活化石,而且是我们建立起与中亚国家联系的一个重要桥梁。可以说,在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中亚‘陕西村’移民情归故里和陕西走向中亚互为契机。自去年以来,交大牵头组建了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丝路沿线国家政府和高校科研院所负责人到访交大和交大高层出访中亚次数明显增加,同时交大和丝路沿线国家高校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交大师生受益于此,得到了这些国家高校邀请免费访学。由此,师生们切身感受到了国家的发展战略,陕西省的发展规划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并不抽象,甚至与我们息息相关。”
作为项目的指导老师,彭老师也非常看好学生们此次的研究课题。她说:“关于中亚留学生方面的研究课题,已有些学者在关注,但在高校本科生科研和实践这一块,还未曾有先例。因此,学生们的这次研究非常具有创新性。此外,在丝路建设方面,我们现在的短板就是智库建设。丝路经济带建设人才培养不能光是单方面的,引进和加大对中亚留学生的培养显然是我们高校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因此,英俄31班的这次调研数据对下一步陕西高校留学生教育具有一定意义。这次研究也是我们师生为推进交大进一步与中亚国家高校合作尽一份力量,学生们也想把这份研究成果当作对交大120周年校庆的一份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