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下午,由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外国语言文化论坛第282讲”暨“国际传播与翻译技术素养提升百校行”西安交大站在创新港成功举行。讲座活动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技术革新与翻译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特邀外交部外语专家陈明明大使、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王飞担任主讲嘉宾,外国语学院吉乐副教授主持。

首场讲座中,外交部外语专家、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事讲话英文定稿专家陈明明大使以《如何解决AI翻译的“临门一脚”问题》为题,结合自身负责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以及历届全国两会工作报告英文定稿的经验展开分享。他指出,当前AI翻译可以完成90%的初稿翻译工作,极大提升了翻译效率,但在文化内涵传递、政治敏锐性处理等方面仍存在局限性。他以领导人讲话中“航海”“旗帜”“道路”等隐喻翻译为例,强调“临门一脚”的关键在于译者对文化背景、政治语境和受众思维的精准把握。他强调,翻译教学中要强化非AI条件下的翻译训练,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善用AI工具,保证译文兼顾忠实性与传播性。

第二场讲座由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王飞主讲,他以《我国翻译人才评价体系浅析》为题,系统梳理了翻译人才评价机制的演进脉络与未来趋势。他从国家战略需求切入,回顾了从传统职称评审到CATTI考试制度化、专业化的发展历程,解析现行评价体系的框架设计。针对技术变革的冲击,他指出:“AI不会取代译者,但掌握技术的译者将取代固守传统模式的同行。”翻译人才需锚定外语、专业、文化、技术“四位一体”的努力方向,关注医药卫生、国际传播、涉外法治等新兴领域,在技术浪潮中筑牢核心竞争力。他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加翻译系列职业资格认定,为翻译专业学生提出若干CATTI备考建议。

两场讲座后,与会师生就AI翻译应用、翻译职称评审、CATTI评分标准等议题与专家展开互动。本次活动紧扣时代命题,为翻译教育如何回应技术变革与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重要启示。